在中国古代,瓷器被誉为万国之宝。而哥窑瓷器则是其中的佼佼者,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美誉于世,哥窑瓷器诞生于唐朝晚期,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几个朝代的发展和传承,其细腻的胎体、纯净的釉面、华丽的装饰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发展,如何辨别哥窑瓷器的真伪呢?首先需要注意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符合哥窑瓷器的特点,其次需要观察胎体、釉面和器底的细节,反复比对和辨别才能得出结论。

古董艺术品。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“金丝铁线”、“紫口铁足”。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,大纹为“铁线”,有的显蓝,大纹中套的小纹为“金丝”,有的不一定显金黄,大纹小纹合称为“面圾破”,它应当是密而不疏,曲而不直;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,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。瓷胎满釉器有“紫品”而无铁足。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。

其次哥窑属青瓷系列,釉色为青釉,浓淡不一,有粉青、月白、油灰、青黄等色,因窑变作用,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,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。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,少花纹,无年款。胎色有黑灰、深灰、杏黄、浅灰等。釉面不光洁,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,釉质较深浊不清透,釉层厚薄不匀,蘸釉立烧之器,底足之釉最厚,有的可达4毫米。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,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。

哥窑瓷器是宋代的,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,产地为浙江龙泉。“哥窑”名列宋代五大名窑,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“哥窑”还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,哥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。瓷器描述:哥窑胎多紫黑色、铁黑色、也有黄褐色。釉为失透的乳浊釉,釉面泛一层酥光,釉色以炒米黄、灰青多见,釉面大小纹片结合。

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。器形有各式瓶、炉、尊、洗及碗、盆、碟等。名称由来: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,哥者称哥窑,为宋代名窑之一。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《宣德鼎彝谱》一书,内库所藏“柴、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”。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《七修类稿续稿》称“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;南宋时有章生一、生二弟兄各主一窑,生一所陶者为哥窑,以名故也,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,以地名也。
3、哥窑瓷器特征哥窑瓷器特征:1、纹样哥窑瓷器具有独特的“金丝铁线”纹样,釉面有冰裂纹状或龟子纹状的网状开片。仔细观察哥窑瓷器表面纹样,可见其较为粗疏的黑色裂纹,交织着细密的红、黄色裂纹,在古人眼中,哥窑瓷器上的裂纹以冰裂纹为上品,带有红色裂纹者更佳。2、气泡哥窑瓷器由于上面有网状开片的原因,釉层通常比较厚,最厚的釉层甚至与瓷胎的厚度相同,也因此哥窑瓷器的釉内含有一定量的气泡,如珠隐现,拥有犹如“聚沫攒珠”般的美韵,这也成为了人们鉴别哥窑瓷器的一种特殊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