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把清代文人壶曼生石瓢。不肥而坚,是以永年,意思是紫砂壶是用来泡茶的,喝茶加速新陈代谢,减少油脂的堆积,使人身板硬朗,摆脱大腹便便之苦,从而使人健康长寿,杨彭年是清中期紫砂名工,陈曼生是书法家和篆刻家,名工与文人合作,壶随字贵,字随壶传,相得益彰,从而创造了清代文人壶的典范,并开创了文人壶的先河,对后世紫砂影响极大。

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地范蠡,就是那位功成身退的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“陶朱公”。数来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!不过,紫砂做成壶,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。从此蔚成风气,名家辈出,花色品种不断翻新,五百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。发展到今天,可谓巧夺天工,技绝寰字。一、紫砂壶的泥原料,为紫泥、绿泥和红泥三种,俗称“富贵士”。

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,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:“卖富贵土了!谁买富贵土?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。”因此而得名。所谓靠山吃山,靠土吃土。宜兴紫泥,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,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,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。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,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,谁也考证不清楚了。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,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,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,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。

找专业的,看着有点料。一看的,真紫砂壶的纹理清新、圆润的,视觉有亚光的效果的,有众多分布均匀的细小类似金属光泽的颗粒。有的手工壶内壁的,有从中心圆点向四周的放射状线的,属于加工工艺过程中形成的。二摸的,真紫砂壶摸上去的手感细腻但不打滑的,假紫砂壶手感粗糙的,或者打滑;例如普通陶土的手感粗糙的,瓷器的手感初摸打滑的,如果稍用力按压摩擦就手感发涩。
三转的,转动壶盖的,真紫砂壶的壶盖转动灵活流畅的,并发出轻微“丝丝”或者“沙沙”的悦耳的声音的,陶土的假“紫砂壶”则发出沉闷的“赤啦赤啦”声音。四听的,用盖子轻敲壶体的,尽管有人不赞成这麽做的,但是这点非常有效,真紫砂壶敲击的声音清脆悦耳的,声音短暂的,敲击结束声音立刻停止;普通陶土的假紫砂壶的,敲击声音沉闷浑厚短暂;瓷器敲击的声音比紫砂的更加清脆有点像金属撞击的声音的,一般人不好区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