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件200年前的碧玺朝珠,配色是不是非常的清新和少女系?这件朝珠出土于辽宁朝阳丹巴多尔济的墓葬中,墓主生前曾经是清代嘉庆皇帝的御前待卫。朝珠用的碧玺体量很大,由108颗蓝碧玺圆珠穿系而成环形,其上下左右分成四份,即每27颗蓝碧玺珠之间加一颗较大的粉红碧玺圆珠,表示四季,带子的尾端还垂挂一红宝石大坠角,尺寸很大,非常罕见。

什么是碧玺,碧玺的历史渊源碧玺是电气石的工艺品名,是电气石族里达到珠宝级的一个种类,是一种硼硅酸盐结晶体,含有铝、铁、镁、钠、锂、钾等化学元素,呈现各式各样的颜色。碧玺的由来,1500年,一支葡萄牙勘探队在巴西发现一种宝石,居然闪耀着七彩霓光。像是彩虹从天上射向地心,沐浴在彩虹下的平凡石子在沿途中获取了世间所囊括的各种色彩,被洗练的晶莹剔透。

在中国“碧玺”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清朝。碧玺是一品和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的材料之一,也用来制作他们佩戴的朝珠。同时,碧玺也是慈禧太后的最爱,因此在慈禧太后时代,碧玺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。独揽朝政的慈禧太后除了对翡翠情有独钟外,还对颜色丰富多彩、变幻万千的碧玺万分宠爱,是位十足的碧玺迷。清朝慈禧太后的殉葬品中,有一朵用碧玺雕琢而成的莲花,重量为36两8钱,以及一个碧玺做成的枕头,当时就值75万两白银。

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,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。朝臣,凡文官五品、武官四品以上的,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、侍卫、礼部、国子监、大常寺、光禄寺、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,才得挂用。它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,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。朝珠通常由身子、佛头、背云、纪念、大坠、坠角六部分组成,是从佛教的“念珠”衍化而来。
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“佛头”加以间隔,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、鲜明的对比。“佛头”共有4颗,色泽和大小一致,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,将108颗朝珠四分,也称之为“分珠”,据说是寓意四季,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,连缀一塔形“佛头塔”,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“T”字形,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,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,合二为一。